此起彼伏是一个汉语成语,是形容声音呼应,相互相应之意。也可形容事物接连出现。比如我们在于室外,听见楼上楼下、左边右边此起彼伏的窸窸窣窣声,就是此起彼伏表现在我们身边的实例。
在生活中,此起彼伏的例子十分常见。比如烟火声、人声嘈杂、雨声敲打,车辆喧嚣。它们的声音此起彼伏,相互交织在一起;让人感到愉悦,但有时又让人感到压抑。相比较而言,音乐中的和声其实也是一种此起彼伏的体现。正因为生活中此起彼伏如此常见,许多文艺作品和诗句都用它来表现这种美感。比如如下的这句诗:
红豆生南国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除了描述声音交织的美感,此起彼伏在文学上也有其他的运用。比如小说、文章中的强引用和转换场景,总是要有一个点睛之笔,此时此起彼伏的句式就会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。比如钱钟书的小说《围城》里有一个经典的场景:茅威涛和文蕙芳在木板上射击的场景,他们的“槍聲此起彼伏,绵延不绝”。使得这个场景在情感色彩和水平上造成了巨大的压迫力,表现出外形塌陷的城墙下,珠萍两地的珍奇。
此起彼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声音现象,是我们对美感的判断,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生活的体验,都离不开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