譬,音pì,古代用作“比”、“喻”的字。在古代汉语中,善于说明道理的人被称为“喻”;但是由于“比”和“喻”这两个字的双声很难处理,因此这些字在实际应用时,逐渐被“譬”代替。有一种说法认为:譬字本来就是一种口头语,即人们在说比喻时常常说“譬如”、“譬之如”、“譬之犹如”等口头语,而由此产生了“譬”的单独使用。在古代,“譬”除了表示“比”或“喻”以外,还用来表示“样子”、“模样”,即“譬(像)之如此”,等价于现代汉语中的“如此”或“这样”。
在生态方面,“譬”也可以被用来表示某一生物对应的代表象征,例如木讷的孩子往往被形容为“木脑镇譬”、“木人寨譬”,这样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