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,而闰年有366天,多出来的一天或一些天,我们才会有闰月。市面上有人开玩笑地说,闰月是神仙的生日。不过,据考证,决定闰月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古代日历有关。
最早的中国历法是夏历,约在公元前2千年左右开始使用。与夏历相比,秦朝时期的历法以10天为周期的干支纪日有很大的变化。相传,当时将一年12个月分别以干支纪日,结合太阳运动规律进行排列。可是由于年与年之间的时间差异,日历会产生偏差,秦始皇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,下令修改历法。
修改后的历法,即农历,采用了以月相周期为基础的规律。按农历来看,一年中的365天零5小时48分46秒,这5小时48分46秒又被称为回归年,所以,平年的长度为365天,闰年为366天。
与农历相对的则是阳历,以太阳周年公转周期计算。固定地说,一年即365.2422中的。然而,365天不整,于是,规定每4年为一个闰年,多出来的24小时则在二月份加上一天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闰日。因此,每4年的2月份,都会有29号这一天,于是闰月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了。
总体上来说,决定闰月的先决条件就是“是否为闰年”。闰月这个概念,主要起到了调整农历与现实时间之间关系的作用。如果没有闰月,很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等都会变换日期,十分不方便。
闰月在中国不仅仅体现在历法上,还体现在传统文化中。比如戏曲及俚曲中会注明电台、电费的阳历和闰月:说的都是和吉日祥日相关的事情,通过闰月,保证各类重要活动在吉日祥日举办。
意思就是民间认为有些日子不适宜举行某些活动,那么就把它放在闰月里,成为上“个月”举行,或是把日子提前或者延后以逃避具体某一天的“灰气”。
现在,大部分的国家用的是阳历,也就不存在闰月的问题了。不过,中国特别是农村仍然坚持使用农历。追本溯源,闰月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农事、尊重传统和社群要求。总结起来就是,“为什么会有闰月?”简单而言,各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—一个是“科学的”,一个是“文化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