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。每年农历三月即“清明月”前后,是中华民族祭祖、扫墓的传统节日,把扫墓和祭祖两个活动结合在一起,成为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节日。
清明节是由“寒食节”发展而来,最早可追溯至周时,纪念重义之臣介之推。据《史记》记载道:“介之推者,周安王之大夫也。巫咸为求雨,百官奉祀,不雨,介之推独进言曰:臣闻五谷不熟,神不降也。五谷既熟,神不降,而独先祀山川神,何也?若责风雨于天,祀此何益?且介之推者,又总角之盟。角之盟,大誓也,臣子之大誓也。臣弑其君,闻魅惑之名而已,犹可已不从五声,旋十二律,巡九州,为社稷空虚,为百姓生灵之祸,不亦过乎?其罪不容于天地,而自行其罪,自负其刑。今王犹幸之,曰吾子,以己之桎梏,易国家之重任,崇祀天地山川之神,徼福祸之福,亦以诏命为重也。于是天王订寿丘之誓。壹曰痛改前非:贰曰学习经书:叁曰精神享受。此九百九十年寿丘之誓也。自周时以来,每当年终仲春与年初三月初一这个时候,都要举行祭祖和祭扫的活动。
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,是祭祀祖先、缅怀先人的日子,也是寄托哀思、追思逝者的节令,人们会沿袭着祖先的遗愿和习俗,铭记历史,欣赏自然,怀念逝去的亲人,表达尊敬与祈盼。
人们在清明节有很多的习俗,最主要的就是祭祖扫墓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,还有踏青、赏花、插柳等习俗。不少地方清明节还有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射弩等活动。